聯系我們 / Contact Us
發布時間:2022/4/14 14:55:35
集微網消息,近期,IC Insights、Yole等咨詢機構相繼更新微控制器(MCU)市場預測,對今年乃至未來幾年MCU市場給出了積極判斷,如IC Insights預測,全球MCU銷售額將在2022年增長10%,達到21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。
但與此同時,據媒體報道,進入二季度后不少臺企對MCU市場判斷趨于保守,認為營收環比持平已屬不易,毛利則將有“季季微幅下滑的可能”。
看似相異的預期,折射出今年MCU市場的微妙變化。
普漲行情難續
當下的MCU市場,正在從2019年下半年以來“普漲”走向不同細分品類的分化,車用MCU延續強勢表現,而用于消費類產品的MCU價格明顯松動。
在針對這一問題的采訪中,集微咨詢研究總監趙翼談到,“從經銷商角度來說,特別是消費類MCU確實比去年高點大幅下降,比如2019年之前10塊錢一顆的產品,可能去年最高漲到了100多200多塊,現在跌到三五十塊,應該說有一個大幅的下降,車規MCU則還是比較堅挺的狀態”。
用于消費類產品的MCU價格回落,無疑與供需格局變化直接相關,由于下游消費電子產品需求增速明顯放緩,相關MCU行情自然也從火爆乃至過熱向常態水平回歸,反觀車規MCU,盡管“一芯難求”的緊張狀態松動,但下游車廠需求依然能穩定托住價格。
此外,還有一個不能不提及的因素,那就是MCU某種程度上具有“大宗商品”的特征,在上游芯片原廠和終端用戶之間,存在著龐大的經銷商體系,流通環節迂回復雜,MCU終端價格往往脫離原廠成本加成定價邏輯,受到經銷商囤貨行為的顯著影響。趙翼分析稱,不少MCU產品往往規格多年不變,因而比較容易囤貨,這樣的市場生態放大了終端價格波動,部分產品甚至在過去兩年有動輒十倍的漲幅,“這里邊大部分是經銷商的抬價”。
MCU市場,因此也存在著明顯的追漲殺跌現象,即“越漲越短缺,越跌越過!,在行情一致預期改變的情況下,經銷商乃至囤積庫存的制造商,都會產生加快出清囤貨的沖動,此前的超額庫存涌入市場流通,也進一步加快了供需格局變化,根據趙翼判斷,下半年消費類MCU行情或將出現加速下行。
市場的分化,對不同廠商影響各異。
Microchip、瑞薩、恩智浦、意法半導體等海外大廠,由于車規MCU營收占比較高,且對渠道依賴度較低,在終端客戶心智中有品牌認知,因而消費類MCU市場周期變化對其影響有限,甚至有足夠能力繼續提高出貨價格。由于第三方機構統計的MCU出貨量和平均售價(ASP)往往基于原廠口徑,大廠漲價也支撐了其對今年MCU市場增速的判斷。
(經銷商渠道,僅占意法半導體營收的三分之一)
相比之下,上文提及的不少臺灣地區MCU廠商,其產品往往集中于消費電子應用,在工業和汽車領域競爭力不足,且更大程度依賴于經銷商體系實現銷售,在消費類MCU市場降溫時,面臨著出貨量與平均售價的雙重壓力,缺乏平滑市場沖擊的手段。
與此同時,大陸MCU廠商近年來主攻消費類MCU,業已證明了pin-to-pin國產替代策略的有效性,隨著大陸晶圓代工新產能不斷開出,代工報價后期也有望松動,使相關IC設計廠商進一步強化產品成本優勢,用更低價格擴大市場份額成為可能,這樣的潛在“價格戰”,對沒有足夠技術和商務壁壘、可替代性較高的臺企構成相當嚴峻的挑戰,因而也不難理解臺企在當前市況下的謹慎預期。
不過對自下而上追趕的大陸企業而言,低價戰略“可行”不等于合理,在周期下行階段,錘煉經營“內功”或許更為重要。
警惕低成本陷阱
差不多的體驗,更低的價格,曾經是許多中國工業品占領全球市場的秘訣,但從產業下沉到企業層面觀察,卻不難發現這一戰略隱含的“陷阱”,更多時候,低價戰略不是在擠出海外競爭對手,而是國內廠商在中低端市場的相互內卷。價格“競底”的角逐后,中國企業雖然作為一個整體贏了市場份額,卻也深陷價值鏈中低端,沒有足夠資源擺脫路徑依賴,從做大向做強轉變。尤其在產業周期波谷階段,價格戰對發起者和參與者而言,都可謂是一場兩敗俱傷的博弈。
盡管大陸企業pin-to-pin國產替代的打法在MCU市場,尤其是消費類MCU上已經取得可喜的成果,但同樣也存在著產品同質化的問題,集微咨詢在今年2月的分析中就曾指出,本土MCU品牌的產品序列、采用工藝、性能參數幾乎是完全對標進口品牌,產品同質化情況非常嚴重,廠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,熱衷于模仿市場上的熱門產品,可替代性高,也導致代理商和客戶對品牌形象缺乏感知,集微咨詢彼時業已提示,MCU價格戰或將越來越激烈,尤其是供給最充裕的通用MCU市場。
在二季度MCU市場分化愈發明顯的情況下,除了延續原有打法,不少本土廠商已在探索差異化或聚焦戰略。
所謂差異化,是指跳出同質化嚴重的通用MCU產品,向景氣度更高、參與廠商相對較少的車規MCU品類擴張。
(車規MCU在車用半導體市場占據相當比例)
趙翼談到,國內中穎電子、兆易創新等上市企業,以及尚未上市的杰發科技、芯旺微等廠商,近期在車規MCU上都有較大投入。如兆易創新就明確提出,“在MCU產品上,不斷演進并豐富‘MCU百貨商店’的定位與內涵,重點開展超低功耗系列MCU、車規級MCU及工業級高性能MCU項目。從工藝角度,采用新超低功耗工藝,顯著降低MCU靜態功耗及動態功耗;采用全新車規級工藝平臺,顯著提高車規產品可靠性及質量管控!
而聚焦,則是指在現有的通用MCU市場中,企業向下做深價值,打穿幾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細分垂直行業,從而形成企業自身的競爭護城河。
集微咨詢此前也分析稱,針對市場需求較大的特定垂直領域,如家電控制、電機控制、智能水表、智能電表、快充、TWS等,推出兼具高性能和成本優勢的專用MCU,實現逐個突破或是國內廠商突圍的有效方式之一。
不過無論是向性能要求苛刻、驗證導入漫長的車規MCU橫向遷移,還是向細分下游行業培育應用生態,提供完善客戶支持,都要求國內企業在夯實技術“內功”上有更大作為。
在這方面,兆易創新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,除前述車規MCU產品,其GD32系列通用MCU也已超越了pin-to-pin國產替代模式,發展出三百多個產品型號,擁有入門級、主流型、高性能3條產品線供客戶選擇,還在全球率先推出基于RISC-V內核的32位通用MCU產品。
在硬件技術投入之外,兆易創新還在軟件包、開發套件、解決方案等許多國內廠商忽視的軟技術上頗為用心,這些客戶支持工具的良好體驗,是構建開發平臺、應用生態的基石,也才會真正在終端用戶心智中,逐步確立品牌認知。
結語
2022年MCU市場,正從普漲走向分化,伴隨下游消費電子產品需求放緩,相關MCU品類也正褪去此前兩年超級行情的“虛火”,向常態回歸。
不過若將視野拉大,不難看到數字化加速滲透仍具確定性,長周期上行趨勢將對沖一部分市場小周期波動的影響,供給嚴重過剩、價格深度回調的幾率微乎其微,對國內廠商而言,這樣的分化與其說是風險,倒不如被視作打磨經營戰略和技術“內功”的難得機會。(校對/樂川)
上一篇:半導體又一細分賽道,MCU火了
下一篇:沒有了!